带领新人屡屡破局的王风,如何实现精准的决策与实践?|黑白文娱专访
作为团队领头人,王风在行业中打出的“异响”,是善用新人团队创造出了非常难得的成绩。在他看来,新人导演与编剧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加分项,创作热情则是能否持续合作的关键原因。“开发一个项目,创作者首先需要保证在接下来的三年之内,对这个项目不会失去热情。如果说你自己开发了半年、一年,觉得开发不下去了,那我会直接砍掉。” 而王风之所以敢于大胆启用新人创作者,前提在于他的团队能够通过自己的制作优势,完成对新人创作者的反哺和托底。作者:条形码编辑:蓝二版式:王威“创作者首先得保证三年之内对手上作品不会失去热情。”“我们需要考虑两年之后观众的情绪价值。”“‘一闪’观剧人群与院线购票人群的重合度,高达65%以上。”作为剧版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的操盘手,北京酷鲸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王风的“话风”充满了精准性;事实上,这种贯穿的精准观察、决策、实践,或许正是他能带着一支相当年轻的团队,活用新人创作者屡屡实现市场破局的根本。截至目前,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总票房7.00亿,创下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猫眼数据显示,近80%观众是24岁以下的Z世代人群,足可见其在年轻群体中强劲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在抖音,电影官方账号更是获得近7000多万的点赞量,如何撬动下沉市场,早已成为近两三年以来最令片方头疼的事情,但对于“一闪”而言,似乎只需要一句:“张万森,下雪了”。如何实现IP电影的胜利?如何打造出如此成功的爆款作品?如何精准抓住受众心理,做出观众愿意买单的好内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王风聊了聊。北京酷鲸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 王风“影版是一次尝试的升华”聊到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的商业成功,王风坦诚表示,是两年前的剧版为这个IP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是一大批忠实观众对于IP的信任,才能共同创造出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团队而言,从剧版到影版,无疑是一次尝试的升华。”第一层升华,在于团队对创作本身的持续热爱。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从导演、编剧再到演员,都是原班人马,其中不乏创作者对于电影梦的不懈追逐。有梦想也就有了坚持和热爱,但梦想背后的艰辛曲折,并不为人所知。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在创作中遇见困境,才能回溯创作的初心。回想起那段时间,王风直言,创作过程很难。“整个过程,从前期的创意、策划到大纲,大概有十几稿,而每一次都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影版一方面需要去呼应剧粉的情绪,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电影受众,没有看过剧的观众是否能够代入等问题,所以整个创作过程非常痛苦。”创作是本源,而对市场、人群的精准触达,则是商业逻辑之下的方法论——第二层升华,即是完成核心受众的一次“迁徙”。早在剧版于爱奇艺上线时,王风就持续关注剧集相关的所有数据。大多数网剧项目,在开播二十天左右,留存率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但《一闪一闪亮星星》竟然还能保持将近30%的留存,不得不说其受众粘性之强。通过分析整合数据,王风自信地作出判断:“我相信至少有1500万人愿意走进电影院,为它的电影买单。”事实证明,王风的判断没错,“观剧人群与院线购票人群的重合度,高达65%以上”。他把这次“剧粉有效迁徙”称为一种对症下药:从创作层面开出的药方,最终发挥了疗效。第三层升华,来自于如何巧妙找准营销点,让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实现高讨论度、强话题度。对于“下雪场”,王风表示,这其中蕴含的情绪浓度极高。“它代表了一种思念和情感上的向往。冬日落雪时,我们会本能地想起浪漫的场面,唤起对爱的人的思念,想起温暖的事物。”下雪场的成功有目共睹,在《一闪一闪亮星星》预售当天,各大影院释出的下雪场次很快售罄,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购买截图的年轻情侣层出不穷,完成了声量、票房的双重突围。除了情绪浓度之外,下雪场和《一闪一闪亮星星》剧情本身也呈现出强关联性,它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锁定剧集的忠实观众,堪称高明的衍生营销。王风认为,爱情片是需要营造出浪漫氛围的,“其实今年以来,能够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电影,或多或少都让观众心里产生了一些情绪波动。作为一部主打浪漫的爱情电影,我们必须要带给观众一些仪式感”。而关于不少下雪场“雪崩”的不利场面和舆论争议,王风也并未回避,他坦诚回应说,“下雪场是一把双刃剑,设想很浪漫,但执行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偏差,是落地效果带来的反噬。针对舆情的发酵,在猫眼团队的带领下用了很大精力去控制疏导,最终,让这场‘雪崩’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和释放,让观众能够借‘发疯’的契机欢乐”。这次的尝试,亦让王风团队对剧集衍生电影有了更多的落地感受。在王风看来,这类电影的创作是个大难题,稍不注意往往就会产生诸多bug,只能反复打磨,并从许多可能中选择出一个进行优化。王风团队确定将电影作为“一闪”IP暂时的完结, “最终版大纲里其实有很多与剧版相呼应的点,除此之外,我们依然设计了双向奔赴的暗恋情节”。“好的内容要满足两年后观众的情绪价值”从分账剧到院线电影,王风团队的项目履历跨度不小,而自始至终,他一直坚持“制片中心制”的项目开发原则。“一个项目能否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导演、编剧、演员、制作、宣发团队以及制片人的核心决策,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制片的决策。”作为团队领头人,王风在行业中打出的“异响”,是善用新人团队创造出了非常难得的成绩。在他看来,新人导演与编剧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加分项,创作热情则是能否持续合作的关键原因。“开发一个项目,创作者首先需要保证在接下来的三年之内,对这个项目不会失去热情。如果说你自己开发了半年、一年,觉得开发不下去了,那我会直接砍掉。” 而王风之所以敢于大胆启用新人创作者,前提在于他的团队能够通过自己的制作优势,完成对新人创作者的反哺和托底。与此同时,王风也坦言,创作不能完全倚仗一腔热血,而是需要稳妥做事,稳定输出。从对谈中我们能够看出王风本人对于制作层面的极大重视,对他而言,好的制作能够提振信心。“制作一旦过关,我就不用再担忧品质的问题,可以完全将重心放在内容本身的输出上。”关于公司近几年系列项目开发的成功,王风认为这来源于团队对于群体用户情绪价值的精准捕捉。在他看来,内容创作本质上与情绪价值密不可分。不仅仅是爱情、奇幻类型项目,其他如悬疑等项目,同样需要呼应情绪。“因为观众的口味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作为创作的先行者,需要预判他们两年之后的情绪价值与共鸣感。”他并不介意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创作团队花费较长时间去调整、修改。基于他的过往经验,前期策划需要一年半时间,而进入剧本阶段,往往只需要半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创作者不能只是埋头创作,而是需要去密切观察社会情绪,做到呼应当下的热点,乃至预估未来的情绪落点。“观众情绪的价值输出是最核心的事情。”从对市场的分析观察,到项目整体把控,再到回归创作本身对内容创作的总结,王风实现了全链路的整合,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他都能够输出相当深刻的见解,这一点,其实与他之前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我从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创业,就没有停止过创业。”作为一个误打误撞进入表演系的艺术生,王风大学毕业后却并未同其他表演系学生一样进入剧组碰机会,而是转行创业,开过股票经纪公司,卖过二手房,王风坦承,自己对于跨界实际上颇有心得。回归影视本行后,从副导演助理到副导演、制片主任,最终成为制片人,王风的从业经历看似顺利,但实际上更多则是因为他的踏实与真诚。王风评价自己个人最突出的优势,或许正在于真诚与责任感。“一直以来,凡是我做的决定,不管对与错,我肯定承担一切后果;正是因为这份责任与坦诚的心态,才能带领着团队,与行业里的前辈、合作者们长长久久。”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王风愈发能够意识到,制片人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总制片人需要提供的是精准的解决方案,要协调调动各方面资源,来解决问题。”王风过往的项目经历恰恰反哺了《一闪一闪亮星星》,从项目初期开发到后期上映,他始终亲历亲为,做好每一个决策。在他身上,我们能够看见当下影视行业中坚力量所具备的实践精神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THE END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